
生平
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,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、一個梅醬廠、一間絲綢莊,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,又是硤石商會會長,人稱「硤石鉅子」。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,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,隨後遠赴西方求學。對徐志摩來說,這段婚姻並不美滿。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,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(原名林徽音)。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。但最後,林徽因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。1923年梁啟超(號任公)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:「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,易自己之快樂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,始茫如捕風,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。」「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。……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。……況多情多感之人,其幻象起落鶻突,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。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,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。」任公又說:「嗚呼!志摩!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?……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,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。……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,挫折數次,生氣盡矣。鬱邑佗傺以死,死為無名。死猶可也,最可畏者,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。嗚呼!志摩!可無懼耶!可無懼耶!」
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平,常與朋友王賡相聚。王賡的妻子陸小曼,對徐志摩影響甚大。陸小曼聰慧活潑,是獨生女,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,回國後任賦稅司。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,並談及婚嫁。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,徐志摩求助於胡適,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,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:「徐志摩,你這個人性情浮躁,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,你這個人用情不專,以致離婚再娶……以後務要痛改前非,重作新人。」盛典舉罷,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。
1931年11月19日,因林徽音要在北平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「中國建築藝術」,徐志摩欲前去捧場,於早上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「濟南號」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,然而,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,徐志摩罹難,死時34歲。
文學風格
新詩
徐志摩新詩主要描寫個人的感情,想像豐富,比喻生動,重視意境的創造,講究語言的音樂美,濃艷華美而嫵媚,具有一種溫柔清新的風格。他受西方世紀末唯美主義、印象主義思潮較多浸染,因而有些詩寫得晦澀、神秘,情緒感傷,語言過於雕琢,詩作呈現比較複雜的面貌。他的新詩受英美詩歌影響,著重格律的建設,西方詩人中,學習雪萊和哈代;出色作品有《再別康橋》、《偶然》、《沙揚娜拉一首》等。散文
徐志摩散文想像靈奇,富有詩意,善於言情,坦率任真,詞采絢爛,喜繪自然,多用反複、排比的修辭手法,多受歐美文藝影響,有時則渲染太過,結尾往往較為平淡評價
胡適: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「單純信仰」,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,一個是愛,一個是自由,一個是美。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勝利,這就是他的「單純信仰」。他一生的歷史,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歷史。
文章出處 圖片出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