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

席慕蓉

席慕蓉,(1943.10.15-)女,蒙古族,天秤座。席慕蓉全名是穆倫·席連勃,意即大江河,“慕蓉”是“穆倫”的諧譯。1943年農曆10月15日生於重慶城郊金剛坡,祖籍内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,1949年遷至香港,幼年在香港度過,後隨家飄落台灣,13歲時在日記中寫詩,1956年入台北師範藝術科,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,入油畫高級班

個人簡介
 
 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。1969年以蕭瑞爲筆名,在台灣《中央副刊》發表作品。七月回台灣,任教新竹師專美術科。其後數年間應邀參加多次省級及國際性之美展。並以蕭瑞、漠蓉、穆倫·席連勃等筆名投稿,作品多爲散文。1970年以穆倫爲筆名,在《聯合副刊》發表作品。1977年10月在皇冠雜志上開設《詩的畫,畫的詩》專欄。
 
  1981年,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《七里香》,還有著名的散文集《芊芊芳草》1989年九月前往父親及先母的家鄉,初見蒙古高原。1987年一月詩集《時光九篇》由爾雅出版社出版。1990年7月散文集《我的家鄉在高原上》由圓神出版社出版,同時亦出版編選之蒙古現代詩選《遠處的星光》。1997年個人自選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。

  席慕容十四歲起致力於繪畫,曾任台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,至今仍視之爲主要職業。作爲專業畫家,席慕蓉曾在國内外個展多次,曾穫比利時皇家金牌獎、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、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、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。寫詩隻是作爲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。她寫詩,爲的是“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,紀念那個隻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”。一個“真”字熔鑄於詩中而又個性鮮明。在她的詩中,充滿着一種對人情、愛情、鄉情的悟性和理解。著作有詩集、散文集、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,讀者遍及海内外。近十年來,潛心探索蒙古文化,以原鄉爲創作主題。2002年受聘爲内蒙古大學名譽教授。新作《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》即用優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,記錄了席慕蓉自1989年與“原鄉”邂逅後,17年來追尋游牧文化的曆程。

  剖析自己寫詩的曆程,席慕容對記者說:“年輕時因寂寞而寫詩,或許是一種對美的渴望;年紀稍長,因無法平撫心中的騷動而寫詩;初老時,因惆悵而寫詩,人也因此變勇敢了。”席慕蓉流連在詩的國度,“一首詩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”。對於時間的流逝,對於生命的感動,還有許許多多生活中難於表述卻又感懷於心的東西,席慕蓉覺得隻能以詩來表達。“詩能說清楚的事情,平時卻怎麼也說不清。”寫《七里香》時,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靜的時刻,那是讀書,戀愛,結婚,生子及隻有一點點鄉愁的年歲,感覺靈敏而純粹,是生命最清靈的時刻。《七里香》詩中的白描插圖,也是她哄孩子睡覺時畫的。一支鋼筆、一本本子,擱在床邊,隨時隨地地畫。小孩子們也特别安靜,看到他們的媽媽拿着筆,就很滿足地睡着了。一直到現在,回頭再看自己的舊作,席慕蓉仍然爲自己感到慶幸。“幸好我在36歲的時候寫出了《七里香》,我慶幸在我要寫的時候寫了出來。不少人都會悔其少作,但我沒有,我覺得幸運的是,在我走過來的路上,留下了《七里香》。”記者問席慕容,當初寫下這些詩,是因爲生命的富足,還是對愛的渴望?席慕蓉一臉滿足:“應該是生命的富足。”
 
主要作品
 
  席慕容著作有詩集、散文集、畫冊及選本等50餘種,讀者遍及海内外。近年來,潛心探索蒙古文化,以原鄉爲創作主題。
 
一顆開花的樹
一顆開花的樹
  1981年,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 《七里香》,一年之内再版七次。其他詩集也是一版再版。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。她是台灣知名畫家,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,著有詩集《七里香》、《無怨的青春》、《時光九篇》,散文集《有一首歌》、《江山有詩》,美術論著《心靈的探索》、《雷色藝術異論》等。她的作品浸潤東方古老哲學,帶有宗教色彩,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。席慕容多寫愛情、人生、鄉愁,寫得極美,淡雅剔透,抒情靈動,飽含着對生命的摯愛真情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曆程。

  創有詩集 《貝殼》《無怨的青春》 《七里香》《請柬》 《時光九篇》 《在那遙遠的地方》 《河流之歌》 《有一首歌》 《三弦》 《寫給幸福》 《我的家在高原上》 《山月》 《禪意》 《如歌的行板》 《如果》 《一個春日的下午》 《歷史博物館》 。
 
作品評價
 
  評論家沈齊認爲,對“席慕蓉詩歌現象”的重新解讀,旨在對整個常態詩歌寫作的重新正名與定位。長期任運不拘、一味移步換形的中國新詩,正在逐漸清醒中認領一個守常求變的良性發展時期,而常態寫作的重要性,也正日漸凸顯。從這一觀點重讀席慕蓉,便可讀出一點尷尬中的啟示──市場將前衛姿態由主流推向邊緣,時代又將一抹“邊緣光影”推爲市場的熱點;市場無罪,時代無常,席慕蓉隻是被動充當了大眾詩歌選民們的“最愛”,並無意中開啟了人們對常態詩歌寫作價值的重新認識──而在這一價值領域中,席慕蓉詩歌無疑占有重要的一席,並非錯愛與誤會。
 
  流暢的語言表達,細膩的散文的書卷氣息在你的腦海中縈繞開來。給人的是一種雋永的語言,啟發人以理性思考人生問題。 席慕容的文章總的給人的印象一種莫名的爽快;主觀感受得到了滿足,觸發心靈深處不自覺的認同感以及對生命的深深思考。語言的極美、易懂,結構思路清晰,確實是發人深省的。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份真的印象;真實的感受總能打動人的!
 
影響
 
  在台灣現代詩史中,席慕蓉是個非常特殊的案例。一出現便成了台灣詩壇的“暴發戶”,創造了“軟性詩”的“席慕蓉現象”。席慕容的詩集成爲暢銷書排行榜上的顯位;作品成爲大、中學校女生手中的瑰寶;名字成爲報刊、電台的熱門話題;席慕容本人甚至被看成是台灣“詩中的瓊瑤”。這一切都成爲台灣詩壇從未有過的新鮮事。

 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,席慕容又越過海峽,在中國大陸掀起一股“席慕蓉鏇風”,成爲許多青年詩愛好者心目中的偶像。

  以一現代詩寫作者而能躍爲當代評論家筆下的“某某現象”,席慕蓉也堪稱第一──雖然這群評論人在使用“席慕蓉現象”一詞時,多少都帶有幾分批判檢討的味道。
 
席慕容是抒情的,而作品中所運用的技巧更是表達出此一訊息,重覆的句型、問句的使用,文中充滿跳躍感,在不經意中仍有奇句,文體雖是散文,但詩的意味濃厚,這也是席慕蓉散文之作異於其它散文作家的。

  ‘花’對於席慕容而言,不單單隻花而已,而是已經被擬人化再出現作品之中,當它隻是個靜物時,殊不知其實他是個旁觀者,當席慕蓉畫它時、寫它時,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,也從它身上得到回應‘看花不是花’應該是席慕蓉的另類特色。
 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zwbk.org/zh-tw/Lemma_Show/88526.aspx
圖片出處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